高原现象的内涵: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科学。
4.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运动人才参与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5.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6.竞技体育管理: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得以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保证。
7.一般训练理论:是阐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及普遍性规律为目的的理论体系。
8.项群训练理论:是研究项目本质相关度较高的项目群组 共性规律为目的的理论。
9.专项训练理论:是研究一个项目的本质特征、训练控制规律和参赛行为为目的的理论。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
(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的竞技体育。
(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形成。
(3)社会学因素 :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名词需背诵}
(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运动人才参与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4)竞技体育管理:是以上三环节得以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竞技体育的特点
(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平性
(4)集群性
(5)公开性
(6)观赏性
四、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
五、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
(1)专项选择阶段:运动员开始时都是兴趣训练,从兴趣开始过渡到业余训练。一般选1~2个专项作为自己发展方向。
(2)专项训练与提高阶段:该阶段前后经过市、省、国家级三个阶段的训练。采取专项化训练手段,并参加各类比赛。经过该阶段才可能成为专业运动员。
(3)高水平竞赛阶段: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阶段,运动员受到的干扰明显增多,训练系统性易受破坏,竞技水平波动大、训练积极性下降。运动员过早退役造成资源浪费。
六、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5)运动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七、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层次
(1)一般训练理论:是阐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及普遍性规律为目的的理论体系。
(2)专项训练理论:专项训练学是研究一个项目的本质特征、训练控制规律和参赛行为为目的的理论。
(3)项群训练理论:是研究项目本质相关度较高的项目群组共性规律为目的的理论。
八、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非重点背诵没时间,先不背)
(1)研究现代竞赛制度下,各个项目本质特征变化的总体趋势。
(2)深入探索负荷刺激产生的生物适应性变化规律。
(3)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前沿理论,提高训练、参赛过程的科技含量,探索 训练方法手段的原始性创新的路径。
(4)研究多种竞赛体系对运动训练过程和参赛过程的普遍影响。
(5)系统研究训练过程的质量控制规律,提高现代运动训练的效益。
(6)进一步丰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科学内涵和知识体系。
九、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题大致把整本书的目录过了一遍,非重点背诵没时间,先不背)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因此运动训练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便是运动训练 学的研究内容。其中包括:
(1)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2)运动训练的目的
(3)任务和特点
(4)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
(5)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6)身体训练
(7)技战术训练
(8)心理、智能训练
(9)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
(10)运动员选材
第二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名词解释:
1.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 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 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
2.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
3.竞技能力: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它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 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一、运动成绩的构成
(1)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
(2)比赛名次(胜负和名次)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内因
(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很大程度受制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包含 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道德业务水平三方面。
三、竞技能力的构成
(1)体能:运动员体能 通过 速度、力量、耐力 等基本素质表现出来。
(2)技能:常表现在运动技术和竞赛战术两方面。技术水平高低,通过动作质量及技术稳 定性两方面来判定。
(3)战术:包括 自身体能、技能 及 心理能力的发挥,在规则允许下干扰对手发挥,对 竞赛结果评定行为施加合法影响。
(4)心理:表现在 竞技意志和竞技情绪 两方面。
竞技意志 由 运动员的自觉性、顽强性构成。
竞技情绪 由运动员的 情绪动员和情绪控制 构成。
(5)运动智能
四、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
(1)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成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
(2)因此,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五、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
(1)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 能力的发展程度。
(2)训练水平一词,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能力。训练水平是一词 多意,竞技能力含义单一明确。
(3)训练水平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能比竞技能力,更为具体地表达 所达到的程度。
第三章 运动训练原则
1.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及它们与系统外部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 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训练原则:是依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需的遵循的基本准则, 是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竞技需要原则:即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 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6.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 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7.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和不同训练 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 负荷的训练原则。
8.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 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9.(补充)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0.(补充)动机激励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 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1(补充)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 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
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 训练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理论依据{科学基础}:
(1)训练目标对训练获得的重要导向作用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竞技需要原则训练学要点:
(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二、有效控制原则:
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科学基础}:
(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
(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三、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科学基础}:
(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四、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 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科学基础}:
(1)超量恢复机制
(2)生物适应机制
**训练学要点:
(1)科学地认识负荷刺激的生理临界
(2)科学地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3)科学地、阶段性地递增运动负荷
(4)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5)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五、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和不同 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 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科学基础}:
(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要点:
(1)科学认识个体差异的基本特点
(2)科学认识不同项目的基本特点
(3)科学处理不同水平队员的关系
(4)科学树立教练员良好的权威形象
六、适时恢复训练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 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科学基础}:
(1)超量恢复机制
(2)疲劳消除规律
**训练学要点:
(1)科学树立负荷与恢复统一的观念
(2)科学判别不同性质的疲劳特征
(3)科学识别不同强度的疲劳特征
(4)科学安排消除不同疲劳的时间
(5)科学运用消除不同疲劳的方法
训练原则还有补充,暂时看运训 田麦久老师的 2000 版
原则补充:
1.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1)成功的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3)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6)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系统训练原则 : 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2)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运动训练过程
3.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 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
(2)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
(1)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
(2)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3)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第四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实质上是通过教练员的“训” 和 运动员的“练”的过程体现出来的,是教练员和运 动员在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的训练任务和方法。)
2.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 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3.运动训练手段作用: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教练员、运动员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手段去完成具 体的训练任务,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
4.模式训练法是一种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5.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6.间歇训练法:是指对练习过程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 反复进行训练的练习方法。
7.变换训练法: 是指一种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及其条件实施变化,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对训练方法。
8.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若干练习手段设置为相应的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9.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11.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12.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是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固定形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13.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在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理解} 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
(1)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主要是指运动员完成具体训练任务而进行的身体练习以及各 个练习之间的固定或变异组合方式。
(2)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主要是指各种身体练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刺激及其在强度、 亮度以及负荷性质方面的变化形式。
(3)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主要是指对训练过程的时间、人员的组织、器材的分布、内 容的选择、练习的步骤等因素的安排及其变化形式。
(4)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主要是指料涟源指导训练工作时,所采用的的诸如语言、挂 图、影视等信息手段等信息传递方式。
(5)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主要是指训练气氛、训练场地、训练设备、训练器材、训练 工具等因素的影响及其变化方式。
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
(1)对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如重复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
(2)对某一竞技能力的子因素具有特殊的发展作用,如等动力量训练法
(3)在训练的某一阶段,对运动员训练内容的掌握或竞技能力因素的提高具有控制作
用,如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等
(4)对运动员训练内容的掌握或竞技能力因素的提高具有控制作用,如模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
(5)在训练课中用于发展若干竞技能力的方法,如 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
以上方法很细致,但是很繁琐。考试时出题,按下面回答。
主要分为基本方法和控制方法两大类:
(1)基本方法 < 9个 >: 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高原训练法
(2)控制方法<3个>: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CAD训练法
{这道题,书上还有细分,参考书上内容理解记忆}
二、运动训练手段 {论述题较多,必须个人整理加以总结}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又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1)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可从身体练习的 动力性特征、动作构成和动作过程三个层面 予以解析。
动力性特征:包含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三要素。
动作构成: 包含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力量、节奏 七要素。
动作过程: 包含动作开始、进行、结束 三个阶段。
(2)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分类
- 依训练手段的应用目的,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及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
- 依训练手段的专项效果,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 一般训练手段和专项训练手段;
- 依训练手段的应用价值,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基本训练手段和辅助训练手段;
- 依训练手段的动作特点,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周期性练习和混合型练习、固定性练习、变异性练习。
(3)训练手段的分类体系
单一动作结构类分为 周期性和混合型
多元动作结构类分为 固定性和变异性
补充:
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 采用具体训练手段完成具体训练任务,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
- 科学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利于完成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利于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三、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非考题,但要牢记,会具体考某一方法进行阐述}
运动训练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目前 8 种训练方法}
四、重复训练法
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一>重复训练法的类型:
-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负荷时间小于15秒,负荷强度最大,间歇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步按摩,以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
-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负荷时间30~2分钟,负荷强度次大,间歇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坐、按摩,以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功能。
-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负荷时间2~5分钟,负荷强度较大,间歇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坐、卧、按摩,以无氧有氧比例均衡的混合代谢功能
< 二 >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1)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普遍适用于 磷酸盐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 和运动素质训练。
(2)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普遍适用于 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的训练。
(3)长时间重复训练发的应用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主要适用于 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 质的训练工作。
五、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练习过程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 反复进行训练的练习方法。
< 一 >间歇训练法分类及特点:
(1)高强性间歇训练法:负荷时间常20~ 40 秒,负荷强度大,心率常多每分190次左右,间歇极不充分,间歇方式走、轻跑,心率低至每分120次开始下一次练习。
(2)强化性间歇训练法;
(3)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七、变化训练法
是指一种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及其条件实施变化,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对训练方法。
分类;
(1)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应用):
负荷变换训练法:是一种功能独特的重要训练方法,不仅适用于身体训练,也适用于技战术训练。
1.一般变换负荷量 或强度 ,
共四种搭配:负荷强度 和 负荷量 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
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变化的搭配形式;
2.降低负荷强度,利于学习运动技术。
3.提高负荷强度,利于机体适应比赛需要。
(2)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应用):
内容变换训练法是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1.主要适用于各种技术串联和衔接的练习。
2.练习内容的动作结构可为变异组合或固定组合。
3.练习的负荷性质、变换顺序、动作用力程度符合专项与比赛要求,进而提升比赛应变能力。
(3)形式变换训练方法(应用):
形式变换训练法的运⽤用主要反映在场地、线路、落点 和⽅位等条件或环境的变换上。
- 通过变换训练环境、气氛、路径、时间、形式进行训练
- 变换形式,使各种技术更好串联和链接,使运动员产生新的刺激,提高训练质量。
八、循环训练法: 是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若干练习手段设置为相应的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分类:
(1)循环重复训练:
是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各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作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得以基本恢复,并全力进行每站或每组循环练习的方法。
应用特点:可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练习动作要熟练规范,练习顺序要符合比赛特点,间歇时间充分。两轮循环间的间歇时间较长。
应用目的:1.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与熟练性;
2.提高攻防过程中对抗性;
3.提高磷酸原系统储能与供能能力,和有关肌群收缩速度爆发力。
4.提高技术、素质与机能有机结合能力。
(2)循环间歇训练:
是按照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和各组之间的间歇时间作出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应用特点:将各种练习 设置为 若干个练习站,各练习站的负荷时间至少在30秒以上,站与站之间的间歇较不充分。循环组之间的间歇可充分,可不充分。
应用目的:1.有效提高 糖酵解系统及有氧代谢系统 混合供能能力 ;
2.提高该系统下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3)循环持续训练:是指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各站与各组之间不安排间歇,用较长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
应用特点:各练习站有机练习,各练习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各组循环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在8分钟以上,甚至更长。组织方式可采用流水式或轮换式。
应用目的:1.提高运动员持续的对抗能力、技术稳定能力及技术间的衔接能力。
2.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能力
3.提高有氧代谢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九、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分类:
(1)短时间持续训练法
(2)中时间持续训练法
(3)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举例:
(1)全身性: A. 各种快跑练习 B.跳推杠铃练习 C.拉测功仪练习
(2)局部周期性练习: A.快速挥臂练习 B.卧推杠铃练习 C.拉橡皮带练习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举例:
(1)全身混合性练习:A跑动跨跳练习;B助跑掷枪练习;C助跑扣球练习
(2)局部混合性练习:A助跑起跳练习;B助跑掷枪练习;C摆浪收腹练习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是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固定形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举例:
A有氧健身操练习;B各种自选拳练习;C各种协调性练习;D彩带操螺形基本技术练习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在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举例:
(1)完整变异组合练习:A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B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C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
(2)布局变异组合练习:A进攻战术配合练习;B防守技术配合练习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名词解释:
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身体形态: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各个环节,高度、围度、长度、宽度和充实度等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心脏纵横经、肌肉横断面等内部形态特征。
3.身体机能:指人体各内脏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
4.健康水平:包括运动员的伤病情况。
5.运动素质;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包括 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
6.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7.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任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8.快速力量:是指肌肉神经系统 在一定时间段内 产生最大冲动的能力。
9.爆发力:是速度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10.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11.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12.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 和 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13.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包括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两种类型。
14.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的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15.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信号刺激法:指利用突然发出对信号提高运动员对简单信号的反应能力,是提高反应速度的基本方法。
16.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17.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18.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他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能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19.一般耐力:是指对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起间接作用的基础性耐力;
20.专项耐力:是指对提高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耐力;
21.阶梯式极限用力法;又称金字塔负荷体系。一次课的练习从较低的负荷开始逐渐加大负荷而减少练习次数。
22.静力训练法: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力,肌肉张力改变,肌肉长度不变,肢体环节不运动。
23.动力训练法: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部阻力,张力不变,长度改变,环节运动的力量训练方法。
24.等动力量训练法:指在动作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肌肉始终能发挥出较大力量的训练方法。
一、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体能是提高技战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基础
2.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3.良好的体能是保持稳定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
4.良好体能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
1.身体形态:反映人体声场发育状况的各个环节,高度、围度、长度、宽度和充实度等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心脏纵横经、肌肉横断面等内部形态特征。
2.身体机能:指人体各内脏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
3.健康水平:包括运动员的伤病情况。
4.运动素质;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包括 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
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抓住有利时机,使素质在适宜年龄段发展。
5.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分类: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1.按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
2.按运动员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3.按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最大力量——-
二、发展最大力量的途径: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任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1)加大肌肉横断面
(2)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CP)的储备量,加快工作中ATP的合成速度。
(3)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
(4)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
三、最大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强度
2.重复次数组数
3.练习的持续时间
4.间歇时间
四、发展最大力量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1.重复练习法;负荷强度为75~90%。训练组数6~8组,每组重复3~6次,组间间歇3分钟。
2.阶梯式极限用力法;又称金字塔负荷体系。一次课的练习从较低的负荷开始逐渐加大负荷而减少练习次数。
3.静力训练法: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力,肌肉张力改变,肌肉长度不变,肢体环节不运动。
4.动力训练法: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部阻力,张力不变,长度改变,环节运动的力量训练方法。
5.等动力量训练法:指在动作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肌肉始终能发挥出较大力量的训练方法。
———快速力量——
五、快速力量的基本要求
快速力量:是指肌肉神经系统 在一定时间段内 产生最大冲动的能力。
1.负荷强度
2.负荷数量
3.间歇时间
4.发展快速力量的方法
六、发展快速力量的方法
1.减负荷练习法
2.先加后减负荷练习法
3.对比转换练习法
———爆发力——
七、爆发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爆发力:是速度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1.负荷强度
2.负荷数量
3.间歇时间
八、相对力量的基本要求: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1.负荷强度:发展相对力量要求动作快,不管负荷重量大小,实际负荷强度都是大的。这样可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使肌纤维同步化程度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肌肉内协调能力,相对力量得到发展。
2.负荷数量:发展相对力量由于负荷强度大,负荷总量少,因而产生的超量恢复少,使运动员体重得以控制。
九、力量耐力的基本要求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1.负荷强度
2.负荷数量
A
B
3.间歇时间
A
B
C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 和 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一、速度素质分类:
A反应速度;B动作速度;C移动速度
(1)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包括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两种类型。
(2)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的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3)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二、反应速度的评定:
人们通常测定反应时,即运动员对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来评定运动员反应速度的快慢。
1.反应速度训练常用的方法手段:
A信号刺激法:指利用突然发出对信号提高运动员对简单信号的反应能力,是提高反应速度的基本方法。
B运动感觉法:一般需经过三个阶段。主要是让运动员评估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
C移动目标的练习:经过看或者听,到目标移动所发出的信号,判断目标移动的方位和速度。
D选择性练习:随信号变化,运动员作出应答动作。
三、信号刺激法的训练学要点:
- 重视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于信号出现的能力
- 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训练不同类型的刺激信号,提高运动员对各类信号的反应能力。
- 在以比赛中经常出现的主要信号为主训练的同时,还应加强多样化的信号刺激。
- 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信号刺激训练的负荷量度。
三、动作速度的评定:
动作速度的评定是与技术参数测定练习在一起的。如:测出手速度、起跳速度等。
1.发展动作速度的训练学要点:
- 动作速度只有在最大速度练习中才能获得。
- 采用助力法和预先减难法进行练习。
- 练习次数和持续时间以保证最大动作速度为标准。间歇时间以保证肌肉中消耗的ATP重新合成为标准,同时神经系统保持必要兴奋程度,练习前需热身。
2.发展动作速度的练习手段
(1)大强度的分解技术练习:如铁饼选手,快速的徒手挥臂练习。
(2)助力练习;如;技巧运动在教练员帮助下,快速摆腿练习。(侧手翻)
(3)减少负荷练习:铅球运动员使用轻器械训练。
四、移动速度的评定:
1.评定常采用短距离跑,要求:
(1)距离不要过长,可采用30~60米的距离
(2)最好不从起跑计时,而是测定运动员通过某距离的能力
(3)在运动员不疲劳、神经兴奋性高的状态下检验
(4)可测定2~3次,取得最佳成绩。
2.移动速度的训练学要点:
(1)周期性项目的移动速度:
1.主要取决于全程的动作频率,以及每一个动作周期在特定运动方向上位移幅度。
2.提高动作频率。
3.练习手段:如:原地高腿腿练习。持续时间不易过长,能保持速率为准。
(2)非周期性项目的移动速度:
1.常表现为:一次性、间断性、多元性、多向性特征。
2.加大动作幅度,提高肌肉力量,改进动作技术,改善运动装置的柔韧性。
3.发展移动速度,主要采用高强度重复训练法进行。一次负荷持续时间不易过长,重复次数少,间歇长。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耐力素质分类:
按人体生理系统分类,可分为:肌肉耐力(也称力量耐力)和心血管耐力(可分为有氧耐力、无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他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功能形式,能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无氧耐力又分为:磷酸原供能无氧耐力和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
耐力素质又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一般耐力:是指对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起间接作用的基础性耐力;
专项耐力:是指对提高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耐力;
——–有氧耐力——
一、有氧耐力的评定:
常采用的方法是,定距离的计时位移运动:如1500米~10000米跑,400~3000米游泳;还有定时计距离的12分钟跑。
二、有氧耐力的训练学要点:
(1)持续训练法
- 负荷强度:
- 负荷数量:
- 工作方式:
(2)间歇训练法:
- 负荷强度
- 负荷量
- 间歇时间
- 休息方式
- 练习的持续时间
(3)循环练习:
- 应选作用于心血管耐力的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
- 每站练习负荷,可按极限负荷1/3左右安排;
(4)游戏练习:
- 适用少儿训练,负荷强度以心率140次/分~150次/分 左右为宜。运动时间20分钟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一、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
- 可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如400米跑。
二、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训练学要点
- 负荷强度
- 重复练习的次数与组数
- 间歇时间
——–耐力训练——
一、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 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
- 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如速度滑冰、划船、骑自行车等。
- 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如排球运动中多次做滚动练习。
- 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
- 循环练习等。
二、专项耐力训练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
- 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
- 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
-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专项耐力训练。
补充:
1.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2.力量训练的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
(2)对抗性练习
(3)克服弹性物体练习
(4)利用力量训练器练习
(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6)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7)电刺激
3.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3)等动收缩训练
(4)超等长收缩训练
(5)循环训练法
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名词解释:
1.运动技术:是指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身体姿势;指动作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
3.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所移动的路线。包括轨迹形状、轨迹方向、轨迹幅度。
4.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
5.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里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包括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初速度、末速度、角速度、加速度。
6.动作力量:在完成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所用力的大小,是人体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动作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统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8.动作节奏:指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快慢等要素。
9.动作基本结构:由动作基本环节和环节之间的顺序构成,亦可称为技术的微观结构。
10.技术组合:由若干独立技术动作接结组成的集合。如乒乓球项目,左推右攻。
11.直观法: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员建立起对练习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帮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常用训练方法。
12.语言法: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
13.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
14.分解法: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5.想象法:在练习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使技术动作完成更加顺利、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
16.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
17.减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18.加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19.特长技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的、使用概率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20.技术风格: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一、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 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 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 运动技术的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 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 动作要素:包括 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动作节奏等。 (7个)
- 身体姿势;指动作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过程进行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
- 动作轨迹: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所移动的路线。包括轨迹形状、轨迹方向、轨迹幅度。
- 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
- 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里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包括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初速度、末速度、角速度、加速度。
- 动作力量:在完成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所用力的大小,是人体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动作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统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 动作节奏:指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快慢等要素。
- 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两层含义。
- 动作基本结构:由动作基本环节和环节之间的顺序构成,亦可称为技术的微观结构。
- 技术组合:由若干独立技术动作接结组成的集合。如乒乓球项目,左推右攻。
三、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 直观法: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员建立起对练习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帮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常用训练方法。
- 语言法: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
- 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
- 分解法: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 想象法:在练习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使技术动作完成更加顺利、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
- 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
- 减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 加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四、运用直观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 根据具体条件和可能,广泛利用各种直观手段。
- 把运用直观法与启发运动员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感性认识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向理性认识过渡,才能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从而掌握动作。
- 对水平较低、年龄较小者,多用电影、录像、示范等直观手段。
五、完整法的优点
完整法的优点在于:
- 一开始就使运动员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不影响动作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 此方法多用于学习简单的技术动作或不能分解的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六、分解法的优点:
- 能减少开始学习的困难。
- 在掌握完整技术动作中相对独立的几个基本部分后,在进行完整练习,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掌握动作的信心。
- 此方法主要用于较复杂的技术及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成套技术动作练习中,在改进动作、提高动作质量时亦可使用。
七、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优秀运动员都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为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基本功是必备条件。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训练中应将两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八、如何处理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 特长技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的、使用概率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这类技术应成为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
- 在狠抓特长技术的同时,还要全面发展专项技术。
- 原因1; 专项技术群中各种技术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
- 原因2: 技术是否全面,是保证特长技术能否发挥的前提。
九、技术风格的培养途径?
技术风格: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 系统元素不同:主要表现在各具体技术的水平(质和量)不同。
- 技术结构不同:运动员可形成自己独特技术风格。
- 特殊组合形式将各元素构联起来,亦可达到这一目的。
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名词解释:
1.竞技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2.战术能力:指运动员张我和运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或运动队竞技能力整体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3.战术观念:是指对战术的含义、价值及运动条件等的总体认识。
4.战术指导思想:指根据本队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比赛任务和自身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战术运用的理想模式和行动准则,是全队战术活动的核心。
5.战术意识: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能力和过程。
6.战术知识:是对专项战术的运用原则、战术形式、战术发展趋势、竞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7.战术形式:是指用于协调全队战术活动,以实现特定的攻防目的而采用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8.战术行动:是指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和组合。
9.程序训练法:在运用程序训练法进行制胜训练时,除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固定到变异的一般性程序外,还应特别注意编制不同项群战术训练的特殊程序。
10.模拟训练法: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通过在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11.实战法:指在比赛中培养战术能力的方法。
一、竞技战术的构成:
(1)战术观念:是指对战术的含义、价值及运动条件等的总体认识。
(2)战术指导思想:指根据本队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比赛任务和自身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战术运用的理想模式和行动准则,是全队战术活动的核心。
(3)战术意识: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能力和过程。
(4)战术知识:是对专项战术的运用原则、战术形式、战术发展趋势、竞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5)战术形式:是指用于协调全队战术活动,以实现特定的攻防目的而采用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6)战术行动:是指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和组合。
三、战术训练方法:
- 分解训练法:
- 完整训练法:
- 程序训练法:在运用程序训练法进行制胜训练时,除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固定到变异的一般性程序外,还应特别注意编制不同项群战术训练的特殊程序。
- 模拟训练法: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通过在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 实战法:指在比赛中培养战术能力的方法。
补充:1.减难法与加难训练法;2虚拟现实训练法;3.想象训练法
四、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 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 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防守、以及心理等。这个预测是在对对手各方面长处和短处进行详细分析后作出的。
- 确定战术原则
- 已方(全队、小组或个人)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任务分工等。
- 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 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 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
- 对本方案对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五、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 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 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 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 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 计划性与可变形相结合
补充 :
一、战术分类:
- 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1.阵型战术 2.体力分配战术 3.参赛目的战术 4.心理战术
2. 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类:1.个人战术;2.小组战术;3.集体(全队)战术
3. 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1.进攻战术 ;2 .防守战术 3. 相持战术
4.按战术的普适性分类:1.常用战术 ;2 .特殊战术
二、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1.军事学与谋略学因素
2.心理学与思维科学因素
3.形态学与体能、技能因素
三、战术训练有哪些基本要求?
- 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 培养战术意识
- 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 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 重视战术组合
- 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第八章*心理、智能
名词解释:
1.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念训练法:是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3.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4.运动智能:是智能中的一种,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1)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有着不同要求
(2)不同水平选手比赛时心理能力的不同作用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类型
(1)依心理能力训练内容与专项需要的关系划分
(2)依心理能力训练目标与训练及比赛的关系划分
三、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训练方法
(1)意念训练法:是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训练要点:
- 待补充
(2)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训练要点:
- 所采用的诱导手段应是运动员感兴趣的,能引起运动员的注意力转移。
- 诱导着是教练员、心理学家、也可以是同班,但均应是运动员愿意接受的。
- 应以诱导的目的、手段、信息传递方式及结果等方面计划安排某一次诱导训练,切不可随意滥用,以防产生副作用。
(3)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
训练要点:
四、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
- 表象放松法
- 自我暗示放松法
- 阻断思维法
- 音乐调节法
- 排尿调节法
五、使用表象放松法 和 自我暗示放松法 的关键在于?
(1)表象放松法的关键:使表象中的环境清晰,在大脑中能生动地看到想象的环境,增加情景对运动员的刺激强度。
(2)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开始时要花费较长时间使全身肌肉放松,以后时间会逐渐缩短,最后可用较少时间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在进行放松时,还可使用暗示语或录音带。
六、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原因有:
- 运动员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对比赛缺乏胜利的信心。
- 运动员对比赛胜败计较得过多,要求自己必须取得比赛的胜利,压力过大。
- 惧怕名气大的对手。
- 参加大型比赛、重要比赛,使运动员压力过大,自觉地产生胆怯。
- 对观众、环境不适应,会感到有一种特殊的气氛,心理产生胆怯。
对运动员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失。教练员应认真查找运动员产生胆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
七、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 常用的情绪消极克服法: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
使用要点:自己展开
八、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运动智能
运动智能:是智能化中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使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1)
(2)
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般智能训练:
- 观察力训练、
- 记忆力训练、
- 思维、想象力训练
三、运动智能的训练
(1)提高运动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 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一般方法。
- 结合训练实践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
- 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
(2)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水平
- 提高应用理论知识的自觉性。
- 认真做好专题总结。
第九章 *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 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 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进行检查评价
- 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 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三、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构成(看书)
四、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 运动成绩诊断
- 竞技能力诊断
- 训练负荷诊断
五、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 运动成绩指标
- 竞技能力指标
- 训练负荷指标
第十章 * 运动训练计划
第一节 运动训练计划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计划:是实现运动训练目标的未来训练活动的蓝图,是对未来训练活动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
一、运动训练计划 要求(不必要背)
-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是以运动训练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 运动训练计划是预先作出的理论设计
- 运动训练计划是未来运动训练活动的蓝图
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
三、运动训练过程的一般模式
- 运动训练目标
- 运动员选材
- 运动员现状态诊断
- 制定运动训练对策
-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 实施运动训练计划
- 运动训练结果
四、运动训练计划分类
(1)按照运动训练计划的 基本形式分类
- 个体运动训练计划
- 集体运动训练计划
- 混合型运动训练计划
(2)按照运动训练计划的 时间跨度分类
- 多年运动训练计划:系统训练 2年以上
- 年度运动训练计划: 系统训练 若干阶段
- 阶段运动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及中短期集训 若干周
- 周运动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7天 或 3~20次课
- 课时运动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0.5~4Hr
第二节 多年训练计划
名词解释: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是指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个人竞技高峰,直到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
一、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 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 与 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
- 基础训练阶段3~5年:主要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负荷特点是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 专项提高阶段4~6年:主要任务是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负荷特点是逐年增加,逼近极限。
- 最佳竞技阶段4~8年:主要任务是创造专项优异成绩, 负荷特点是在高水平区间起伏。
- 竞技保持阶段2~5年:主要任务是努力保持专项竞技水平,负荷特点是保持强度,明显减量。
三*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基本内容。
- 总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首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基本运动技能,学习掌握多种项目的基本技术。
- 通过练习和参加初级比赛,培养运动员一般心理品质,发展基本运动素质。
2*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特征。
- 参加基础训练的儿童少年,在安排训练负荷时,需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 负荷逐步增加,对运动员机体提出更高的要求,会产生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竞技能力。
- 但过度负荷,会使内脏器官造成损伤,断送它们的运动前程。
四.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 的基本特征 与 训练任务。
专项提高阶段:
- 运动员成功接受了3~5年的基础训练后,便进入了专项提高阶段。致力于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
- 经过4~6年的专项训练,使运动员体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熟练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培养出参加艰苦训练与激烈比赛所需的心理品质。
- 经过该阶段,运动员在各方面趋于成熟,竞技能力接近或达到高峰,便进入最佳竞技阶段。
最佳竞技阶段:
- 该阶段,仍要集中进行专项训练,积极参加运动竞赛,在适宜的比赛条件下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 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的最佳竞技阶段一般延续4~8年,有时更长。
两个阶段要注意的问题:
- 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中训练任务的内容及其序列都是相同的。
- 努力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如:体能或技能。
- 还要加强训练理念学习,提高训练自觉性。
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训练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
- 进入专项提高阶段后,负荷可以逐年提高或波浪式发展。(该阶段运动员可逐步承受较大的专项负荷)
- 进入最佳竞技阶段后,负荷可呈波浪形,有起有伏,有张有弛,保持明显的节奏,使运动员有良好状态,取得优异成绩。(此阶段因多年承受高水平训练和比赛,再加上伤病积累,使运动员难以承受大负荷训练)
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原因()
- 运动员进入青春期,各生理系统日益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这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自然规律。
- 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效应减弱。
- 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 运动员由于训练、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的下降。
集体项目运动队的结构调整与集体竞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的内涵。
- 集团竞技能力的发展也会经历提高成熟衰退的过程。
- 一个球队要求保持成员年龄的相对集中,利于在同样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竞技能力,力求他们在最佳年龄区中同步达到最高竞技水平。
- 做好运动员的局部调整与更新。
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的主要任务
- 努力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激励他们继续参加训练、比赛和力求创造优异成绩的动机。
- 根据专项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技术、素质训练,延缓竞技能力的衰退。
- 加强理论学习,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所学理论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延长运动员的竞技寿命。
负荷特征:
- 训练负荷常低于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
- 运动员更多地按照自我感觉掌握并控制训练过程。
第三节 运动训练课时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分类与任务(必须背过,今年大概率考)⭐️⭐️⭐️⭐️⭐️
- 身体训练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各种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的体能。
- 技战术训练课:基本任务是学习、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术、战术。提高技战术质量,纠正 技、战术错误,集体项目加强配合,提高集团竞技能力。
- 综合训练课:任务是全面地或综合地发展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项竞技能力。
-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这类课的任务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检查,或直接参加比赛。
二、训练课的结构与任务⭐️⭐️⭐️⭐️
- 准备部分:准备部分的任务是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准备承受基本部分训练负荷 及 完成所安排的训练内容,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益。
- 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 和 专门性准备活动。
- 一般性准备活动:任务是全面调动有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提高这些器官系统的活动性。
- 专门性准备活动:可结合基本部分,所安排的内容设计,也可采用专项基本练习。
- 基本部分:基本部分 安排训练课的主要训练内容。该部分的结构与持续时间依项目不同而异。
- 结束部分:主要任务是 解除训练课基本部分 所造成的 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任务+要求)⭐️⭐️
- 身体训练课的要求:
(1)主要任务是发展各种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的体能。
(2)安排好不同素质训练的前后顺序及训练的负荷;
(3)安排好顺序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4)负荷量度的把握和训练节奏的安排,对身体训练课的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 技战术训练课的要求:
(1)基本任务是学习、掌握和熟练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提高技战术质量,纠正技、战术错误。
(2)安排好技、战术训练程序,选择有效的技、战术训练手段。
(3)大量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都将分解法与完整法结合运用。
(4)选择训练手段,应依据结合实战、效果明显、组织方便及激发兴趣等原则,选择适用的训练手段。 - 综合训练课:
(1)任务是全面地或综合地发展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项竞技能力。
(2)注意不同训练内容的合理组合。
(3)一次训练课中,先进行技战术训练,后安排运动素质训练。
(4)注意负荷的合理分配,使运动员能够依次完成全部训练内容,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训练过程中的测验、检查和比赛,是检查训练成果的手段。
(2)注意按训练计划的要求安排相应的测试项目及测试方式,以便准确、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
二、暂时不背暂时不背暂时不背暂时不背暂时不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 (暂时不背)⭐️
- 身体训练课:主要安排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其特点: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发展运动员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提高和保持体能水平。多数情况下,这类课的负荷较大。
- 技战术训练课:主要进行各类技与战术训练,及各专项 技、战术辅助性练习。其特点:目的明确,内容、训练手段与方法较为集中。训练负荷 以课的目的及训练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而定。
- 综合训练课: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这类课仍占有一定比重。主要发展多种竞技能力,运用包含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紧密结合实战需要的综合性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训练。
-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特点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检查,或直接参加比赛。课的内容、测试手段 根据计划中的要求予以安排。课的负荷量可能较小,但一般来说负荷强度较大或很大。
年度训练计划
大周期: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单周期、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多周期。
已发布2023-07-15 下午3:39
2010年电子版教材,加载时间约30S ……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区域可↔️左右滑动)
本人对资料进行整理,极小部分略有改动或缩减,无实际意义。版权©️最终归参考书籍作者所有,侵权即删除。
参考书籍:
2000版 运动训练 田麦久 教授
2010 2013 2014 2015版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补充:
训练计划(含基本训练计划 个人-集体-混合型、 按时间跨度 」看下面)
多年训练计划(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
年度训练计划(单周期、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多周期)
阶段运动训练计划。 按竞技状态分:(形成、保持、消失三个阶段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周训练计划(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准备周、恢复周)
课训练计划(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比赛课)
一、不同训练周型及主要任务2015(训练周的分类及主要任务2022)
1.基本训练周,训练任务: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
2.赛前训练周,训练任务: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
3.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
4.恢复周:降低训练负荷,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以求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
二、训练大周期的时期划分及任务(2020)
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保持、消失,三个阶段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训练的大周期。
1.准备期(3个月 一般准备1.5~2个月 专门准备:1~1.5个月)
准备期的任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2.比赛期(2~2.5个月):
比赛期的任务: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 和 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表现自身已具有的竞技能力两方面。
3.恢复期(0.5~1个月):
恢复期任务:积极恢复,消除生理和心理疲劳。总结经验,制定新计划。
常规大周期:14~32周
微缩大周期:8~12周
三、竞技状态阶段发展的生理基础,任务和所处的时期。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训练的大周期。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
1.形成:
A:适应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
B:训 练 任 务: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C:训练时期:准备时期
2.保持:
A:动员机制,心理或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
B训练任务: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创造好成绩。
C训练时期:比赛时期。
3.消失:
A:保护性机制,机体自动停止积极地应激反应。
B训练任务 :积极恢复,消除心理与生理疲劳。
C恢复时期 :恢复时期。